古建筑防火是怎么防的

2022-05-27 11:50:35 85人阅读
古建筑防火是怎么防的

3人参与回答

  • 哦哈哈哈哈哈zz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丰富多变的群体空间和巧妙合理的木构体系著称于世,然而,其多数毁于火灾。古人在积极防御火灾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防火的技术措施,影响了建筑的发展。

    中国先民的居住形式是穴居半穴居并开始将木材应用其中。为了防火,氏族人在柱排列的壁体上涂泥,并且烧硬表面,使之初步陶化。另外“屋盖塌落的草筋泥残块发现粗面抹有白细土光面两种,又有平面烧得历害的迹象,据以推测,屋盖椽木内表面也涂有草筋泥,这是出于防火的需要。格斯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质或木质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耐火而产生的。” 据此“制陶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半坡人把这经验用于建筑中木构件的防火是完全可能的”。

    虽然,氏族人采取了把建筑全面涂土陶化的防火措施,但是,这些建筑大部分仍然毁于火灾。许多“发掘时尚保存坍塌的原状,河南大河村遗址几乎全毁于火。”这就是说木骨泥墙的做法,不能完全防火,只能缓燃。

    夏代,已经出现了夯土技术,高台建筑就是夯土技术的成果。在建筑中,木骨泥墙的厚度只有二十多厘米,而夯土版筑墙的厚度则“为五十八至七十五厘米”。 从防火角度看,木骨泥墙表面的涂土只能延缓燃烧。据现代实验测定,木骨泥墙的耐火极限约0.8h;而夯土墙则是一种防火墙体,其耐火极限超过4h,显然,夯土墙较木骨泥墙的防火能力强。

    这个时期,建筑中还广泛使用了土坯墙。土坯是从自然材料向人工材料发展的过渡,是砖墙的前奏。土坯墙的草创为中国古代建筑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互相独立、构件预制奠定了基础。土坯墙有防火预制、取材便利、用土节省等优点,农村至今尚有使用。

    在发明砖瓦以前,中国建筑处于纯自然材料的“土木时代”。在这个建筑发展的初步阶段里,古人已经创造了一系列的防火措施,为以后木构建筑的防火迈出了可贵也是艰难的一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砖瓦技术。砖瓦是非燃材料,给建筑创造了一个非燃的外壳,限定了防火的空间单元。并使建筑面貌焕然一新。一种技术的出现,人们往往只注意其直观效果,而忽略了其潜在的效益。这是科技上的一种“湮没”现象。正如人造卫星,人们只注意其明显的目标是探索外层空间;其实卫星最大用途是通讯,是信息革命的重要工具。瓦的发明和应用也是这样,人们会想到其最明显的防雨功能,而忽视其防火功能。“?,即灾,为起于下,焚其上也” 每当火灾发生,首先烧毁屋顶,延烧传播最快的也就是屋顶,

    屋顶材料是建筑防火的关键。所以,与其说瓦的发明是防雨构件的发展, 不如说是建筑防火的一次革命,是古代木构建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对瓦顶防火的积极效果,古人有着深刻的认识, 并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加以传播。《新唐书? 宋?传》记载:“广州旧族,皆以竹茅为屋,屡有火灾,?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无复延烧之患,人皆怀惠立颂,以纪其政。”又《新唐书? 杨于陵传》记载:杨于陵“出为岭南节度使,教民陶瓦,易蒲屋,以绝火患。”另外,“州人覆茅为屋,岁多火,克明选北军教以陶瓦,又激水入城,以防火灾。” 湖北光化县“多竹,民皆编为屋,康直教以陶瓦,以宁为火患。”制瓦技术随仕大夫的频繁调任而传播,说明瓦屋对古代木构建筑防火的重要意义。琉璃瓦的出现是制瓦技术的又一进步,从而使瓦的技术性和艺术性高度地统一起来,给唐以后的宫殿等重要建筑带来了金碧辉煌的顶面。瓦的发展普及不但影响着单体建筑形象,而且整个城市也因此面目一新。

    由土坯脱胎而来的砖,在战国时期已应用于装饰墙面、地面和墓室。汉代更多形式的砖相继问世,许多砖用于拱的特殊位置,如企口砖等。砖的发展促进了拱券技术的发展。据研究,拱券技术与窑洞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拱券技术的发展也许是源于窑洞建筑,而不是陵墓。只是陵墓中的拱?保存较好,而被后人误认为墓中的拱券就是最早的拱券。

    在明代长城以及各类城墙、无梁殿、砖塔,层出不穷。在中国建筑史上,明代可以称是砖木时代。对于砖的防火功效古人认识颇深。据《天府广记》所载;“易旧制板屋以瓦砖,可以避风防火烛。”又“由居民皆编竹之壁,久则乾燥,易于发火,又有用板壁者,天竹木皆酿火之具,而周回无墙垣之隔,宜乎比屋延烧,势不可挡......尝见江北地少林木,民居大率垒砖为之,四壁皆砖,罕被火患。”另“今木屋易火,易之以砖,则不火,此理至明。” 古人的认识和宣传,促进了建筑易竹木壁板为砖墙,加速了建筑向难燃化和非燃化方向展。中国古代建筑中瓦的产生早于砖,而且瓦的应

    用和普及速度也比砖的普及速度快。建筑史表明,瓦在西周出现发展到两汉时期就广泛用于各类建筑,而砖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明代才广泛用于各类建筑。

  • 进击的小豹

    做好古建筑修缮时的防火,保证修复期间和改造后的安全。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物古建筑的逐步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已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高度。古建筑的修复及改建工程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改建工程,修复及改造应使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既能保留建筑固有的历史风貌,重新发挥出其原有的璀璨光芒,符合国家关于文物保护建筑的有关法律法规,又要确保消防安全的要求,确保修复期间和改造后的安全使用。

    修缮古建筑,是保护古建筑的一项根本措施。但是在修缮过程中,客观上又往往增加了不少火灾危险性。比如大量存放易燃、可燃物料,大量使用电动工具和明火作业;同时,维修人员多而杂,进出频繁,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火灾。所以,古建筑修缮过程中的安全防火工作尤须加强。特别应注意下列几方面。

    (1)按规定报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古建筑的使用、管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应将工程项目、施工图纸、施工期间现场组织制度、防火负责人以及逐级防火责任制等消防安全措施,事先报送当地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未经依法审核或审核不合格,不得擅自施工。

    (2)不能降低防火安全标准。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严格按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对其耐火等级、消防设施以及防火间距等均要达到消防安全要求,更不能降低防火安全标准。

    (3)焊接、切割防高温熔渣和火花。如由于维修需要,临时使用焊接、切割设备的,必须经单位领导批准,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措施。在古建筑内和脚手架上,一般不得进行焊接、切割作业。如必须进行焊接、切割时,应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由于过载而损坏焊机绝缘;要事先彻底清除焊接、切割地点的可燃物,或者采取防高温熔渣和火花引燃可燃物的措施。

    (4)建筑内严禁飞火和明火作业。电刨、电锯以及电砂轮不准设在古建筑内;木工加工点、熬炼桐油以及沥青等明火作业,要设在远离古建筑(群)的地方。

    (5)严格控制存放可燃物料。修缮用的木材等可燃物料,不得堆放于古建筑内,也不能靠近重点古建筑堆放;油漆工的料具房,应选择远离古建筑的位置单独设置;施工现场使用的油漆稀料,不得大于当天的使用量。

    (6)贴金作业防纸片乱飞。若进行贴金作业,则需将作业点的下部封严,地面能浇湿的,要洒水浇湿,避免纸片乱飞遇到明火燃烧。

    (7)雷雨季节应采取避雷措施。在雷雨季节搭建的脚手架应考虑防雷,在建筑的四个角和四个边的脚手架上,宜安装避雷针,并且直接与接地装置相连接,以保护施工工地全部面积,其保护角可按60°计算;避雷针至少要比脚手架顶端高出30cm。

    (8)修缮工地消防安全措施应落实。修缮施工工地的消防安全组织、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值班巡逻以及配置足够的灭火器材等消防安全措施都必须落到实处。

  • 亿立品质

    在古代,是有专门为宫殿进行保护的机构,只是各个时期这种机构的名称不同,但是职能是一样的,都是对其古建筑宫殿进行修缮。

    从商周设“司空”、秦国设“将作少府”负责修缮宫殿;到“将作大匠”一直到明朝;明朝设营缮司负责建造、修缮宫殿;而到了清代,又出现了更加细致的分化,不同的部门开始负责不同的建筑,比如故宫这种皇家建筑就由内务府营造司管辖,负责其修缮。

    而对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工作流程就是先检查再诊断,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每三年进行一次整体修缮,五年对檐头和椽望进行更换,但是对于新建的宫殿建筑时间会相对来说久一点,十年进行一次修整。这是古建筑总的修缮大纲,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时间跨度来进行定期修缮。

    但是,在总的计划之下,还分很多细枝末节。比如:营造司负责紫禁城宫殿修缮,还要对紫禁城的建筑作定期“体检”。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故宫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木头,而木头容易进水,导致装饰壁画褪色,影响美观,这在古代的皇宫里是不允许出现的。所以不仅会有定期的检查,还会有各种检查的清单。

    在古代,古建筑的最大敌人就是火。一旦出现火灾,那损失会非常惨重,因为木门木材房梁等等都是采用木头为建筑材料,所以防火一直都是古建筑的主要命题。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古代故宫旁的树木很少,其次就是会有很多铜缸,这都是为了防止火灾,把损失降到最低。

优路教育
优路教育
优路教育,开设多种套餐,网课+面授任选,校区覆盖全国多个地区,可以申请在线免费试听或者到线下机构参加试听课。
预约试听